当前位置:主 页 > 亲情故事 >

为梦想而生(2)

时间:2011-10-17 作者:陈小小 编辑:小故事

  那时,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赚了多少钱。这时我开始计划着自己的梦想,准备将钱投资拍摄电影。梦想还刚刚成为计划时。就被突变的现实击得粉碎。正是在这一年,日本经济开始垮了,泡沫经济的后遗症全部暴露出来,股票狂跌,房地产下滑,日本经济全面萧条,公司资金吃紧,不得不将台湾分公司的资金收回到总公司运转。这时我又面对两个选择:一是继续做,二是离开。

  那天晚上,我开着汽车兜风,疯狂地宣泄自己的烦恼,头脑中一会儿闪出一大叠一大叠的钞票,一会儿又闪出原来的誓言。我一边开着车飞驰,一边撕心裂肺地大喊,直到被警车追上,我才逐渐清醒过来。我下车接受警察的训斥,同时也做出了一个决定:离开!尽管老板再三挽留,我也知道自己的决定意味着什么:7年辛苦努力付之东流,丰厚的薪水、令人羡慕的职位一夜之间全没了,我将不得不从头做起……但是,为了心中的梦想,我情愿一无所有。

  一个人对人生的执著与对某一件事的执著是有区别的,对人生的执著,是要你有准备,坚持为人生的美好而奋斗是你的责任,坚信经过努力,你能改变现状,超越自己。而对具体某一件事的执著,就应该换另外一种态度。有人说为了梦想而生是悲哀的,然而我却甘愿为梦想而生。

  一位朋友送给我一句话:在现实面前不低头是人生的悲剧。至今我也仍在思考,低下头将会是一种怎样的结果呢?

  一次偶然的机会,我看到了陈凯歌执导的《霸王别姬》,一下子就喜欢上了,这是我看到的第一部中国影片。随后我又有意识地看了张艺谋、陈凯歌、田壮壮的一些影片,我被深深地吸引了。我突然产生了一种感觉:我的事业在中国。只有到北京,才能圆我的电影梦,我要拍出优秀的中国电影。

  然而,我心中一直诚惶诚恐,北京能否接纳我,当时我是个只会说“你好”“辛苦了”的“老外”,我怀疑我能否被这个伟大国度的文化所认同。当时,我已28岁,有人说我在冒险,其实从离开美国的那一瞬间,我就开始了我的冒险生涯。我,只有前进,没有犹豫。

  1995年9月,我来到北京,我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啊!兴奋、激动、好奇。看到生活方式不同于纽约、东京的北京人,我感到一种天然的亲切。我来到北京电影学院,一边学习汉语,一边学习电影知识,同时选修导演系和摄影系的课程。每周还要到北京师范大学上课,这时也开始出差,四处取经,遍访中国的电影制片厂和电影局,我向厂长们了解中国电影的最新动向及走势。那时真是忙得不可开交,但是,一想到我现在正在干自己想干的事,我
心中只有兴奋,没有疲劳。就这样,八九个月过去,我的汉语进步很快,这得感谢我那帮影视界的哥们儿和北京的出租车司机。

  1996年6月,我的计划开始付诸实施,公司开始注册,并且开始招人。我庆幸自己招募了一群年轻有才华的人,公司里除了我,全部是二十出头,肯吃苦又具有团队精神的年轻人,大家都只有一个共同目的,就是拍出好看的电影。这时我开始找剧本,包括各地寄来的、朋友介绍的和自己创作的,从各种渠道得到的剧本大约有200多个。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,把所有的剧本都看了一遍,一边看,一边查字典,饿了就吃方便面。那期间,我的汉语水平又提高了一大块,看过之后,觉得没有一个本子特别吸引我,最后决定只能我自己亲自来想。那时,我常和张阳、老周、晓枫等一些年轻的圈内人士交流,许多好的点子都是在喝酒吃饭时聊出来的。

  和许多人探讨之后。我们认为中国电影观众主要介于16岁到35岁之间,其中家庭主妇不看电影,她们只看电视剧,具体地说,应该是大城市里的年轻人,我们要的就是这批观众。农村题材的,我们不拍,年轻人已经看烦了。古装戏我们不拍,太多太滥了。我们选择了城市青年题材。爱情,离青年人最近。我们的第一部影片要以此为主题。


注: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并不代表本站认可其说法或描述。
本月热点
随机推荐